白龍庵與西來庵的什家將,在日治時期,據報載雙方在廟會遶境出巡活動中,都曾擁有四、五團家將出軍的盛況。但至1915年,發生了西來庵抗日事件,余清芳以西來庵作為起事的號召地,事敗後西來庵被日方拆毀,其家將團遂解散銷聲,連帶白龍庵的五靈公信仰也面臨取締的厄運。原在台南府城的家將相關成員們,因避禍或者經商的機緣向外地發展,順便將家將的技藝與陣法,分向高屏與嘉義地區傳導,其中又以嘉義地區最為蓬勃發展,且發揚光大。
家將團傳衍到嘉義地區後,分裂成什家將與八家將兩大系統:
什家將系統,是以嘉邑城隍廟駕前的「吉勝堂」為共祖,師承西來庵的什家將,傳衍為以「義」、「拱」、「廣」、「吉」為字頭的眾多分系家將團。
八家將系統,則是以原在諸羅城外統有七境的王爺宮(慈濟宮)駕前的「如意振裕堂」為共祖,師承白龍庵如意增壽堂。慈濟宮如意振裕堂創立於1918年(大正7年),也是嘉義最早創立的第一個八家將團。所以八家將是在1918年才正式成團出現的,在此之前,家將團皆是什家將系統。
會有八家將系統,主要原因是與各家將團奉祀的主神有關。當時來自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的廖慈,為了避禍來到嘉義,並從臺南找其師兄蔡連擔任面師及法仔師共同創立振裕堂於慈濟宮。因慈濟宮主神五府千歲並非陰間司法神,故無文、武判官的編制。蔡連在指導扮將時,即清楚言明,千歲(王爺)神格較低,尚不夠配有文、武判官隨侍,所以也不傳此二將爺之步法於振裕堂,便省略二將成為八家將。
據統計,全臺灣「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不計其數,單與如意振裕堂有師承關係的粗估應有50堂以上;除了分堂眾多以外,如意振裕堂的第3代面師葉海也是影響臺灣家將開面技法的關鍵人物。葉海原為繪製戲班畫布的人員,且曾隨團至南洋演大戲,因此將平劇的臉譜畫法融於原有的臺南臉譜內,將臺南面的「勾勒法」改為俗稱嘉義面的「填色法」,使家將臉譜線條更加明顯且細緻。目前全臺灣多數家將團也都使用「填色法」的臉譜繪製技巧。
「什家將」與「八家將」最大的分別在於隊伍最末「文、武判官」的有無。就家將團的說法,主神若是所謂的「王爺」,其神格不夠配有文、武判;以「振」字八家將系統來說,家將出軍一律無文、武判官的編制。而什家將系統因分支甚廣,主神信仰並不統一,所以什家將會視出軍緣由及欲護衛的主神決定是否要增加文、武判官。一般而言,只有陰廟(如五福大帝、霞海城隍或地藏王菩薩等)的遶境活動,會依照上述慣例,加開文、武判官,成為什家將;若主公為王爺者,則與八家將的編制相同,一律無文、武判。可見,雖然什家將與八家將的成員幾乎雷同,但其宗教上的分際卻十分清楚。
以下附圖為嘉邑慈濟宮如意振裕堂的八家將:甘、柳、謝、范四大家將及春、夏、秋、冬四季大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