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成像時代,有越來越多的攝影者使用數位相機拍照。對於從傳統走入數位的某些攝影家,在開始處理自己的數位影像時,難免感到困擾或挫折。除了不知道從何開始以外,也不知道怎樣使用影像編修軟體展開工作。
一如傳統攝影與暗房工作,都有自己的作業方法及流程。數位攝影時代,更可藉由科學化的數據分析及系統化的處理流程,避免很多類似傳統摸索、測試所花的時間和心血。同時,數位攝影無可避免的會拍攝更大量的影像,攝影家常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電腦處理上,而壓縮了影像創作的時間與精力。此時,每個人更應該思考如何建立自己最佳化的數位工作流程,在確保優質的影像品質下,以最少的時間,有效率的處理大量的影像檔。
本章將藉由如何建立合乎邏輯的工作流程,帶領讀者瞭解從拍攝到最終的影像處理流程要點。
■ 工作流程基礎
在設計工作流程時,需兼顧到如下因素:
一、影像品質
影像的潛在品質由拍攝時所決定,因此,如何在拍攝時得到高品質的影像,是工作流程的第一步。其後,考慮影像調整的順序和使用那些調整的方法,是影響影像最後品質的兩個因素。
好的工作流程應該保持原有影像的品質,保護影像內在的細節,以非破壞性的模式調整影像。如使用調整圖層或獨立的圖層、遮色片。如此,影像的任何部分,皆可被重新調整而不影響其它部分,必要時也可以回復到原始檔案。(圖1-1)
圖1-1:基於圖層的工作流程,是非破壞性的影像調整模式,也能確保調整的靈活性。
二、效率
在設計工作流程時,宜結合Adobe
Camera Raw、Photoshop的檔案瀏覽器(Adobe Bridge)和自動化(Action)工具,以建立一健全和具生產力的處理流程。讓你能更有效率、更快速的執行工作;而不必停下來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或苦思已忘了的處理步驟。
三、保持靈活性
工作流程不是一成不變的絕對公式,當您建立個人的工作流程時,您不必完全按照這裡所提出的這些工作流程盲目遵循。相反的,您可將它當作一種參考,一種影像優化過程的模式。每個人可依據自己的需求,修改成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
典型的工作流程是隨時會改變的一個實體。當您學習了新的影像處理技術、當軟體有更新的版本出來、當軟硬體或你的標準提高時,你都可能會想要把他們納入到你的工作流程裡。
(圖1-2)
圖1-2:典型的數位攝影工作流程
■ 拍攝
很多人以為從傳統到數位,只是以CCD或CMOS感光元件取代傳統的軟片而已,拍攝或處理手法還是換湯不換藥。殊不知,數位攝影從拍攝到後續影像處理的流程,和傳統的銀鹽軟片、暗房沖洗時代,有極大的本質及實務上的不同。
數位攝影不像電腦繪圖,可以無中生有。影像編修前,必先要有影像,所以數位工作流程開始於數位影像的攫取動作。同時,拍攝時若能攫取到高品質的影像,對於後續的編修將有絕對的好處。因此,拍攝時,應以如何獲得高品質的影像為前提。
一、拍攝前的準備
數位攝影的配備,除了數位相機、鏡頭、腳架、閃燈等器材配備以外,最主要的配備就是儲存媒體(記憶卡)和電源。通常我會依拍攝目的、停留時間長短、地點等因素,決定所要需帶的配備。我會準備大量的記憶卡與足夠的電池,使拍攝時不會捉襟見肘或隨時要做備份的工作。若一星期以上或出國,便會攜帶儲存媒體如隨身碟或筆記型電腦。
二、相機的設定
在演講或教學場合,我常問攝影同好會不會影像處理?對於會影像處理的攝影者,我會建議不做任何相機上的設定或使用內定值,並使用RAW原生檔案格式拍攝。而對於不會影像處理的人,因為只能靠相機內陽春的軟體幫他自動處理,所以必須在拍攝時,設定諸如白平衡、對比、飽和度、銳利化等功能,才能得到所要的效果,若以JPG格式拍攝,通常不大容易獲得高品質的影像。
要獲得高品質及富有彈性的後續影像處理,相機的設定建議如下:
(一)、使用RAW原生檔案格式拍攝:可選擇以RAW加jpg的格式拍攝。RAW檔具有12~14位元的數據量,是目前最具調整彈性的檔案格式。JPG主要用於瀏覽、索引用,因此只要設定在基本(Basic)的壓縮模式便可。(圖1-3)
圖1-3:RAW+JPG的格式
(二)、色彩空間(Color Space)設定在Adobe RGB:數位相機所攫取的影像色彩空間以往內定為sRGB,所以較便宜的消費級數位相機其色彩模式可能只有sRGB。若您的數位相機是較高階的消費或單眼相機,其色彩空間就有sRGB和Adobe RGB可供選擇,Adobe RGB主要用於專業數位攝影用,其色彩空間比sRGB大,拍攝時色彩模式設定在Adobe RGB,所得的影像,先天就比sRGB的影像顏色數來得多。(圖1-4)
圖1-4A:Adobe RGB的色彩空間比sRGB大,涵蓋較多的青綠色域。
圖1-4B:所以相機的色彩空間選項,宜設定在Adobe RGB。
(三)、白平衡設在自動(AUTO):RAW檔的色彩資訊是未經處理的,所以一開始沒有相關的色彩空間,而是在事後轉換時再指定色彩空間。因RAW檔含有傳統日光型軟片與燈光型軟片的色彩資訊,所以,即使拍攝時不作白平衡,也都能於事後調整時,得到所要的色彩色溫。(圖1-5)
圖1-5:若以RAW格式拍攝,白平衡設在自動(AUTO)便可。
(四)、不要調整其他參數:以RAW檔拍攝時,不用對飽和度、對比、銳利化、雜訊抑制等做調整,可能的話關閉或使用內定,保留原始未經相機軟體處理的影像數據。(圖1-6)
圖1-6:以RAW檔拍攝時,不需要調整其他參數。
(五)、影像編修時要讓清晰的影像變模糊或做景深效果皆很容易,但原始影像若模糊,要清晰則很難或不可能。因此,除非刻意想要淺的景深,不然盡量設定較大的景深。並使用三腳架、快門線,甚至使用手動對焦,鎖上反光鏡使振動減到最小。
三、拍攝中的思維
(一)、傳統攝影的「想像」
在傳統類比攝影,由安塞.亞當斯(Ansel Adams)所發展的分區系統(Zone System),一直都是追求高品質黑白影像所推崇的技巧。分區系統包含由攝影到暗房作業整個流程的控制,主要涵蓋三個部分:
1、想像(visualization):是在拍攝之前,以目視觀察及構思,依據分區系統理論及測試基礎,預想最終作品完成的狀況。安塞.亞當斯說:「一張照片的生命起自攝影者對影像的「想像」,代表攝影者斯時斯地的悸動與感覺....」。可以說,想像是一種把攝影家對世界的主觀反應,轉譯到紙本影像上的技法,其最終目的是忠實傳達創作者構思的畫面與表現風格。
2、曝光控制:是經由測光判定景物亮度反差,據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曝光組合,使軟片獲得最好的細節,並利用曝光控制陰影的再現。
3、反差控制:是利用軟片的顯影時間和相紙的反差級數來控制作品的反差。
(二)、數位攝影的「想像」
進入數位攝影時代,「想像」仍然是每位攝影創作者應該具備的能力。傳統的「想像」是以「預測」取代「猜測」,是以科學方式對整個攝影操作過程中所發生的光學與化學現象,做系統性的研究、實驗、記錄、分析與統計。同樣,數位攝影家應該以嚴謹的科學方法,建立自己的數位影像處理系統,如此所累積的經驗,終將成為攝影家拍攝時「想像」的依據。而在拍攝時,才能有意識的建構畫面,思考數位攝影所有的變化參數以及後續如何利用影像處理達到預想的效果。
(三)、數位攝影的曝光控制
傳統軟片的特性曲線呈S形,所以在肩部最明亮部分能夠很有層次地表現越來越亮的部分,直至最後產生曝光過度。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的特性則是以線性的方式,忠實紀錄光線的數量。其信號變化在過度之前始終是線性的,一旦發生曝光過度,在這個臨界點上不會像軟片那樣是漸進變化的。因此傳統使用18%灰卡測光,以第5 階為標準的曝光法,在數位攝影上就不適用。
對於數位攝影,應該根據景物最白處設置曝光依據點,使之盡可能靠近但不要超過相機動態範圍的最右側,才能獲取最佳的曝光效果。傳統分區系統所強調的暗部決定曝光,亮部決定顯影的法則,在數位攝影剛好相反,數位攝影的曝光應該以亮部決定曝光,暗部決定影像處理。向右曝光可以最大化信噪比,當影像的信號與雜訊的躁點比率拉大時,不但可以減少雜訊的產生,也能減弱暗部因色調分離所引起的不平滑,以及可能存在的雜訊。(圖1-7)
要注意的是,向右曝光僅對擁有高位元的RAW 檔有效。
圖1-7:數位攝影一般曝光,色階分佈圖會傾向於曝光不足(圖A);在不曝光過度下,盡量向右曝光,使色階分佈圖傾向於右邊,則影像不但可以減少雜訊、也可以增加階調(圖B)。
(三)、數位攝影的反差控制
相機無法像我們的眼睛,可以同時記錄 (看到)高反差環境中,亮部與暗部的細節。因此攝影家必須學會熟悉自己的相機怎樣看待光線的亮暗反差,即瞭解自己相機的動態範圍。在遇到高反差的場合,使用包圍式曝光的方法,以RAW檔對景物作曝光過度與不足的一序列攝影。同時,以三腳架固定相機,設定光圈優先式曝光模式,固定光圈,使所拍攝的多張影像景深相同。(圖1-8)
圖1-8:逆光攝影,景物的亮暗反差(對比)太大,無法一次記錄所有亮暗階調,所以分別以曝光過度,提亮暗部(A)及曝光不足,使天空正常(B),各拍攝一張,再以影像處理方法,產生一張具有高動態範圍(HDR)的影像(C)。
(四)、LCD的預視
數位攝影的優勢是拍攝當下可以藉由LCD的螢幕觀看拍攝結果。不過對於曝光正確與否的評估,不是直接看LCD螢幕上的影像,而是以LCD的色階分佈圖來評估曝光,尤其以RAW檔拍攝時,LCD所見的影像是經過處理的JPG檔,更是不能據以判斷曝光是否準確。
為能自由掌控曝光,宜事先對自己所使用的相機,做包圍式曝光測試,瞭解相機的動態範圍,觀察並熟記在動態範圍兩端的色階分佈圖狀況,以做為曝光設定的依據。每個人可以利用包圍式曝光方法,作一系列曝光過度與不足的測試,以瞭解自己的相機在面對反差太大時,是否仍在相機的曝光動態範圍內。(圖1-9)
圖1-9A:如圖以RAW檔案格式拍攝,在曝光過度2又1/3格時,左圖顯示在LCD所見的色階分佈圖,已超過最右邊的白點,但經處理後的JPG檔(右圖),以顏色滴管檢視白色色塊,其RGB值為253,表示並無過度。
圖1-9B:如圖是曝光不足5又1/3格的情況,在LCD所見及未處理的RAW檔,雖顯示極度的曝光不足,但處理後的JPG檔,只有增加雜訊,其餘色調皆正常。表示此台相機的動態範圍有近8級的曝光寬容度。
(五)、數位黑白影像
要得到黑白的數位影像,絕不要以相機內定的黑白模式來獲取。而是以正常的彩色模式拍攝,再於Photoshop內轉換成黑白影像。如此,不但可以獲得高品質,也可以做到如安塞.亞當斯微妙的、局部的黑白影像操控。
(六)、解析度的迷思
若要得到超高解析度或要做大圖輸出,可以考慮使用接圖的方法。只要對同一景物,以分割畫面的方法拍攝多張,再於Photoshop自動或手工接圖,則即使是使用6百萬像素的相機,也可以得到數千萬像素,甚至遠遠超過大型相機的解析度。(圖1-10)
圖1-10:這是我參加台北建城100年,在社教館展出的「光影.聚焦台北城」攝影展作品,當時以6百萬像素的數位相機,依九宮格的方式拍攝九張,經過接圖後,成為大約有五千四百萬像素的圖檔。事後輸出成五十英吋展覽,解析度不輸其他使用傳統中、大型相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