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This Menu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數位色彩管理 下篇


在數位色彩管理上篇中,我們說明如何完成顯示器的硬體色彩校正,並同時產生螢幕的ICC色彩描述檔於作業系統中。至此,只是完成整個色彩管理的一小部分。接著在影像處理軟體中如何設定及做正確選擇,才是重頭戲。換言之,雖然做了顯示器的硬體色彩校正,系統也含有螢幕的ICC色彩描述檔,但是若在後續的影像處理流程中,沒有選擇正確的步驟,還是會功虧一簣。
影像檔嵌入的色彩空間
影像檔所含的色彩空間,就是影像的色彩身份證。沒有ICC色彩描述檔的檔案,猶如身份不明的人,雖然有RGBCMYK的數值,但在色彩管理流程中也是無法確定其色彩。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數位色彩管理 上篇


     邁入數位攝影,色彩管理成為攝影人必然也必須面對的問題。幾乎每個做數位攝影或影像處理的人,剛開始所面對的最大困擾,就是無法管控從攝影、螢幕顯示到輸出整個流程中,確保色彩最終的一致性。對不瞭解色彩管理的人,這是必然的現象及結果。對於瞭解色彩管理的人,能否完全掌控色彩,也會依其認知及能力,而有不同程度的結果。
甚麼是色彩管理
    數位攝影的工作流程,主要為輸入、顯示及輸出。輸入的設備主要有掃描機和數位相機,顯示設備則以螢幕顯示為主,而輸出的設備有各式印表機或印刷機器。在前面色域一篇中我們提到:所有設備(包括相機、掃描機、螢幕、印表機),都只在特定的色域範圍內運作,所以不僅彼此的色彩涵蓋範圍不一樣,同時隨著設備老化和其他客觀因素影響,色彩也會隨之改變。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數位攝影流程所使用的色域


攝影邁入數位化以後,不僅僅是銀鹽軟片換成感光元件這麼簡單,多數開始從事數位攝影的人,都會面對無法正確掌控色彩的磨合期。數位攝影要徹底掌控色彩,首先要瞭解整個數位攝影流程中,會碰到或使用到的各種色域(LabRGBCMYK),瞭解各種色域的特性及其使用場合。然後,做好色彩管理,正確掌控整個數位攝影流程中,每個環節的色彩選用。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六色色相環的應用(二)

六色色相環在色光上的應用
        我總把以色料為主的色彩學稱為傳統色彩學,而以光線色彩應用為主的色彩學稱為現代色彩學。這標示著我們對色彩認知的轉向,也就是說色彩在邁入數位化以後,我們更需要關注及學習的是光線的色彩這一領域。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六色色相環的應用(一)

六色色相環的結構
        光線的三原色RGB與色料的三原色CMY。他們在色彩混合時,有很奇妙的關係。紅、綠、藍三原色光,彼此混合(R+G=Y G+B=C B+R=M)會產生黃、青、洋紅,他們恰好是色料的三原色。色料三原色青、洋紅和黃,彼此混合(M+Y=R Y+C=G C+M=B)會產生紅、綠、藍,他們恰好也是色光的三原色。

補色

          在色彩學上,常會見到補色這個名詞,在傳統色彩學裡,會說紅和綠是補色。但現代的色彩學理論,說紅和青才是補色。到底甚麼是正確的,請用自己的眼睛去證實。請將視線停在(附圖)左邊三個顏色塊(紅、綠、藍)的中間,凝視一段時間,然後將視線移到右邊的空白處。您會發現在紅、綠、藍三個顏色的相對應位置,會看到他們各自的補色(青、洋紅、黃)。不要閉眼睛、看得愈久,產生的補色會愈明顯。

光線與色料三原色

光線三原色
                 色彩是由光線所構成,而人眼可見的光線色彩是如彩虹般的光譜色。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楊格(T.Young) 首先提出紅、綠、藍色光三原色的視覺論。他指出在可見光譜上選擇一段距離的三種基本色(RGB),可以產生任何一種顏色光。隨後德國數學家赫姆豪茲(Helmholtz)以人眼有分別感受紅、綠、藍三種色光的細胞,藉以感覺各種色彩的理論,支持並擴充了楊格的理論。其後,RGB三色光被定義為光線的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