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色彩感覺:記憶色彩、分析名作、媒材體驗與實作
X-rite網路上也有一個色彩智商的測試,https://www.xrite.com/hue-test?PageID=77大家可去試試看。
在教學上,我會讓學生任選一色彩(如紅色),然後分別加微量的白及黑色。如以純紅色為準,加一點點白、再加一點點白…(黑色也一樣)。如此便產生一序列漸變的由紅到白與由紅到黑的色票,依照每個人對色彩的分辨能力,有的同學可以產生數百個色樣,有的卻能產生數千個色樣。在鉛筆素描,老師也會要學生利用不同的鉛筆(H、B等),畫出一系列由淺到深的階調色塊。這些都是訓練學生對色彩細分化的能力。再者,也可以利用色票作比色的練習,如選色票上某一顏色,再與明度系列(黑-灰-白)做對照,辨識出其深淺約等於明度階(值)是多少。有意識的拓展色彩感覺,才會養成對色彩的敏銳度及直覺。一般而言,對色彩愈敏銳,愈能細分化色彩,通常是文化水平較高的。
配色實務上您必須具有無數的色彩樣本在腦中,才可能自由揮灑與運用色彩。如果腦中沒有色彩語彙,在實際應用時,也就會捉襟見肘,不知如何。就像我們學習國文、英文,要背單字、背字詞、背成語,甚至背詩詞、背佳句…,做為視覺溝通語言的色彩,自然也必須要背記。早期,有一陣子我床頭都會擺放日本河山書房出版的一系列配色事典,有事沒事就翻閱背記色彩。(記得,要買原版,國內有些翻印的,因二次印刷套網點,顏色會走樣,甚至會沒感覺。不要讓不好的顏色,污染您的記憶與視覺)
色彩與視覺是可訓練的,記憶色彩就像背書一樣,日積月累,您記憶色彩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這經驗來自我早期的體驗:我自幼酷愛繪畫,一有空就畫畫,假日、考完試…最好的紓壓就是畫畫,初中考上大同中學那年暑假,我向國小的美術老師借了一本日本出版的插畫書籍(當時社會整體資源貧乏、且家境清寒根本買不起),我如獲至寶的,足不出戶天天臨摹。有一天,當我看到書上的圖像,眼睛再轉到白紙上時,奇蹟似的,整個圖像被移到白紙上,類似視覺暫留一般的虛像,停留好一陣子。慢慢的,我畫照片就能像照片一樣的寫實。我想有些街頭畫家,為何可以畫得維妙維肖,或許也是一樣的感覺。我考師大美術系時,未曾在所謂的術科加強班修習過(因鄉下小孩、又窮,根本不知有這些。考前我曾拿一些作品請教我建中的美術老師,他因為是畫國畫的老先生,而我是當屆建中唯一考美術系的,所以他全然不知如何回答),我只能自求多福,就在考前兩天至師大看術科考場時,路過師大路旁賣美術器材的店家,當時店家都會在店門前擺放石膏像、畫架等器材,讓人試畫並招攬生意。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家畫素描,看到用炭筆畫、用饅頭當橡皮擦。第二天我就去應試,依樣畫葫蘆了,結果我是那屆美術系的系狀元。事後回想,一是老天幫忙,二是我對造型掌握的精準度,應是得分的關鍵。
記憶好的配色關係也很重要。教學上我曾要學生選一張名畫(如高更),利用它的色彩及造型,將他轉成圖案畫,結果非常成功,馬上跳脫學生既有的色彩框架。所以我會跟學生說,如果要參加美術寫生比賽,您可以去模仿風景名畫,觀察名家是用哪些顏色畫花、畫樹或山水、建築,那些顏色是如何混色調合出來的、接著熟記色彩並應用於比賽實戰上。同樣,若要參加(美術)術科考試時,就模仿分析名家類似的靜物寫生,分析它們所畫的蘋果、杯盤、玫瑰…,是使用那些顏色來構成?筆觸是如何應用?等等,我相信一定比參加術科加強班還有用。因為,就用色而言,老師擺個靜物讓您寫生,您能使用的色彩,就是您腦子裡那些貧乏的色彩,短時間內,無法跳脫。所以以世界名畫為本,分析、模仿、記憶他們所用的色彩,若可能再加上實作驗證應是獲取好顏色的最快途徑。要注意的是,名畫的樣本要盡可能的精美,能接近原稿最佳。我曾看有些老師要學生模仿名作,卻提供從報章雜誌剪下,圖樣小、顏色差的樣本,這不但對學生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學生。(某社區大學就有這樣的老師)。
在我剛開始當美術老師時,當時就只有大陸書籍進口的集英社出版的世界名畫全集,可說是我們學美術的,稀有的參考資料。當時薪水微薄,無法一次購足,所以都是每月發薪水時去買一、兩本,這些畫冊在當時就成為色彩取樣的最佳樣本,也不覺得有甚麼問題。後來,有機會在新北投某家以蝴蝶標本做藝品,外銷日本的藝品店,擔任類似藝術指導的工作。同樣接觸到日本出版的大型(記憶中約A3大小)的名畫畫冊,甚為震撼。同樣高更的圖,在一幅大溪地婦女手端櫻桃的圖,在大畫冊裡,我竟然能感覺到空氣在手臂間流動的氛圍,相對於這些好的畫冊,我的集英社畫冊相形見拙。
記得大一時,教油畫的陳慧坤老師,曾拿一本他參觀巴黎某美術館時買的畫冊,裡面密密麻麻地記下畫冊與實際名畫上色彩的誤差,讓我印象深刻。後來自己有機會去巴黎各美術館,去面對名畫時,對色彩、技法的體悟(因為我們曾畫過,所以會同理心的知道其難易),又有不同層次的感悟。基本上,印刷物的顏色有可能偏色,彩度會較高,看起來會較鮮艷,同時對比會大些,色調層次會較少,更難得看到筆觸的輕重、急徐。因此,面對真跡原作,是吸收名家色彩的不二法門,這也就是為何會鼓勵多參觀美術館或博物館,以提昇自我。
在我當美術老師那段時間,我會隨身帶一本自製的色票,去逛街、書店、參觀美術館時,只要看到不錯的配色或畫面、造型,我便會用色票做顏色比對,並記錄下來,然後回家去複製重現所見的色彩、造型。在我教水彩時,我會讓學生在調色盤上調出一個顏色,然後畫在圖畫紙上,接著馬上用吹風機吹乾,看看顏色的變化如何。一般而言,顏料在調色盤上加水後,看起來顏色會深些、彩度會高些(艷麗些),所以在調色盤上看起來OK的顏色,一但塗在圖畫紙上乾後,通常顏色都會變淡。對於變淡的畫面,大部分的人會再加顏料,以達到所要的深淺及顏色效果。但是,顏料混合是減法混合,愈混合愈容易變髒、變濁、變黑,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在畫水彩時,最後會畫出汙濁的畫面。如果學水彩,一開始先讓學生認識材料的特性,當學生將顏料塗在圖畫紙上,吹乾後發現顏色變淡時,馬上在調色盤上再調深些或顏料加多一些,再次塗色、吹乾,看效果。如此反覆的練習,便能夠在調色盤上一次調出所要的色彩,這就是專家與一般人不同之處。各種藝術創作所用的媒材,都有其媒材特性,所以在教學上,我很強調各種媒材的材料測試與體驗。以攝影與色彩而言,要養成攝影眼,其中之一就是要能看出各種不同光線,在不同環境下的顏色變化、色溫、反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