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This Menu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我與色彩交往的歲月


                與色彩為伍50餘年,從懵懂到領悟是段漫長的道路,若不是從事色彩學的教學,雖然是美術系科班出身的我,對色彩的認知可能還是會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半調子。我覺得是歲月、是人生歷練、是自我實踐,才讓我漸漸知道色彩是甚麼。
                第一次接觸色彩學是在師大美術系大一的色彩學課,任課的是曾經擔任創系主任的莫大元老師,他因為是留日習藝,所以所教的全是日本色彩體系那一套。印象最深刻的幾件事:

一是塗色票:當時沒有電腦,且平面設計方興未艾,當時與設計相關的課程叫圖案畫,主要就是做海報或畫圖案,都是用廣告顏料塗畫,要求的就是塗得平整。所以他一開始就規定學生,每周平塗幾張色票給他檢查打分數,他要求塗得像天鵝絨一樣優咪咪(台語),一樣平滑。這經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因為塗色票時,他要求將廣告顏料放在白色小碟子裡,然後分次加水,以手指化開顏料,再塗於卡紙上。當時只傻傻的照做,不知其用意(他也沒說)。現在回想起來,這是蠻好的材料體驗,經過這樣一段訓練,我慢慢瞭解1、顏料與水分的比例,顏料太濃會產生凹凸不平的筆觸,顏料太稀會看到紙張的底紋。調顏料時,先以手指感覺顏料的濃淡比例,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漸漸的不用手指,直接用平塗筆下去調和顏料,就能感覺顏料能否塗平的濃淡。遇到夏季顏料容易蒸發變稠,也只要筆一沾顏料,就知道能否塗平。2、顏料與膠、油的關係,顏料有分染色性及附著性,染色性顏料如花瓣萃取的有色汁液,容易直接附著在材料上。附著性顏料如取自礦石的顏料,需研磨成粉再加膠以利附著;同時為了怕顏料乾固,會加油水保濕,油多的就不容易塗平。所以不同的顏料有的容易塗平,有的不容易塗平。
二、背色票:當時要求學生人手一本日本色票,叫配色色帖,每張色票後面都以日本色彩體系的表色法「色相-明度-彩度」標示,他會要求學生背色票。考試時,拿出某色,學生要說出該色的表色數目字如21-12-4。當時一樣傻傻的背,也不知道做甚麼用(他也沒說),所以當時記了一堆數目字,事後都忘記,後來我當色彩學老師,覺得這或許是要培養我們的色彩感覺,瞭解每個顏色的深淺(明度)及彩度吧。但當我深入瞭解色彩時,我覺得這方法是錯的。一是色彩是對照的關係,要用比色的方法(如兩種顏色相互比對),才容易養成對色彩的直覺判斷。二是他只是呈現當時日本色彩體系的樣本,現在的日本色票都不再使用表色法標示,而使用色調標示,就色彩教育而言這是對的。
三、做調和色盤:一樣,我很認真的做調和色盤,但當時一點都不知道他跟配色有什麼關係。總而言之,當時我把色彩學當作歷史、地理一樣,把色彩學當作學科、當作理論來記、來背,所以事後都還給老師,完全沒有用上。
                畢業後,分發到華江女中當美術老師,從小愛好美術的我,也自發的再研習色彩學。當時資訊相當落後,相關書籍也匱乏,只有一本由大陸書局出版,日本平面設計名家及教育家的大智浩所撰寫的《設計的色彩計畫》一書,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仔細地研讀,並照著書中所列的練習題,逐一實際的塗繪操作。這是影響我很深的一本書,看完後我對色彩的認知可說茅塞頓開,一是我慢慢瞭解如何駕馭色彩。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先前對色彩的認知是中毒了。這本書除了介紹日本色彩體系,也介紹了美國MUNSELL、德國OSTWALD的色彩體系以及包浩斯的色彩教育等。當時台灣受日治影響,許多早期的藝術家大都留學日本,包括莫老師。所以在大學教日本色彩體系,並不足為奇。但問題是,只教一種色彩體系,似乎有點偏頗。更嚴重的是,我看當時幾乎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的美術課本(可能都是受日本教育的老師編的),其色彩理論也都以日本的色彩體系為準。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還有其他的色彩體系,而每個體系的顏色樣本及標示方法都不一樣(所以背日本色票就覺得有點…),單拿紅色而言,每個體系的紅色都不一樣,那我們中國自己的紅色呢?我才豁然發現,我心中認知的紅色是日本色彩體系的紅色。老一輩的可能也和我一樣,都長期受到日本的色彩體系洗腦了。這時,我才開始跳脫出來。
       1981
年開始,我擔任台北某商職的色彩學老師,一教20年。在教學相長中,逐漸累積自己對色彩學的認知。當時有北星出版社請人翻譯一本日人太田昭雄和河原英介所著的《色彩與配色》。因翻譯的人對色彩學不瞭解,所以許多專有名詞都翻譯錯,我曾建議書商改正。後來書商便請我及王建柱、賴一輝及張柏舟諸位老師共同校正並增訂內容,成為現在還在販售的校訂版。



後來,專出設計相關教科書出名的藝風堂,也想由自己的編輯部編寫一本色彩學的書,鑒於當時我看市面幾本色彩學教科書,要麼內容有誤,要麼一看就知道是不瞭解色彩學或色彩實務的人所寫,所以我提醒藝風堂,並主動告知可免費幫他們校訂審稿。結果他們編輯部寫了一些章節給我看,我指出問題後,他們發現根本無法由沒有色彩教育經驗的人來編寫,就拜託我幫忙撰寫。我當時剛好在讀研究所,很忙,所以只答應幫他們撰寫較難的幾個章節(約全書1/3),最後他請了我學弟林磐聳與我共同編撰,一人寫一半,最終完成《色彩計畫》一書。

這是比我所撰寫的八刷、印數十萬本的《現代攝影》

一書還暢銷的書,幾乎高中職、大學、研究所都有他的蹤影,一度交大研究所考試還指定為參考書籍,Google一下,還可以看到許多論文引用。後來改版,目前還熱銷中。也因為書寫這本書的關係,藝風堂給了幾本國外的色彩學書籍供參考,其中有一本小林重順所寫的色彩計畫,當時色彩計畫方興未艾,所以我自己又購買多本他的著作研讀,讓我更瞭解色彩計畫是如何運作,以及延伸應用在配色及廣告實務上。1990年應中原大學商設系之邀,去講授色彩計畫的課程,在與學生互動及實際運作中,也教學相長,獲益良多。
                傳統色彩學都是以顏料為主的論述,但數位時代來臨以後,光線的色彩(RGBLab…)變成色彩研究非常重要的課題,剛好我的教學橫跨廣告設計、印刷、電腦繪圖、多媒體、商業攝影、色彩學及影像處理等,所以很自然的能結合各領域的色彩應用,建立數位化以後的數位色彩學。
在多年的教學實務中,我覺得有很多人對色彩的認知一知半解;或對色彩應用(如配色)有需求,卻無從著手,基於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我將有系統地介紹色彩是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